首页» 学系概况» 学系介绍

细胞生物学系概况

细胞生物学系是一个年轻的学系,本学科于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科”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细胞生物学”学科联合申报,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学科。

在科研工作方面,学系曾获得863、973、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国家科委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的支助。近年来学系取得多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Cell、Cell Stem Cell、Cell Research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得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周柔丽教授团队在自主原创性发现和鉴定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中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2000年);李凌松教授团队在干细胞与临床疾病相关性研究中获得卫生部省部级二等奖;邓宏魁教授团队利用化学小分子建立的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领域的一系列成果中获得谭家帧生命科学成就奖(2014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突出贡献奖(2017年)。2019年邓宏魁教授入选《自然》杂志全球十大科学人物;2023年获得第八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成就奖”目前细胞生物学系有6个PI团队,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化学重编程调控细胞命运决定及再生修复的应用;2. CiPS技术治疗糖尿病、重症肝病、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方面的转化应用;3. 人工胚胎构建及发育/疾病机理研究方面的应用;4. 全能干细胞等种子细胞诱导制备及应用;5. 基因编辑/染色体新技术开发及疾病治疗应用;6. 肿瘤发生、转移和耐药的机制研究; 7. 染色体工程新技术开发及医学应用。

在教学方面,细胞生物学系面向八年制临床和基础、六年制和五年制临床医学的本科生开设了“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为从事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研究生开设了“干细胞生物学”、“高级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糖复杂生物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进展”等6门课程。为了训练学生独立的动手能力,开设了“创新性综合实验”和“细胞培养技术”实验课。每门课程精心打造,将最新的研究进展融入到课程中,特别是开设的前沿课程,如“干细胞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进展”课程,将科研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拓宽了学生学术研究领域的范畴,深受学生的欢迎。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八年制本科生开设了PBL教学课程。2011年肖军军副教授主持编写了“可怕的血便”临床型PBL案例;2013-2017年白云教授主持编写了第一个科研型案例“回拨人类发育时钟的魔法”;2018年杜晓娟教授主持编写了“大便里怎么有血”的临床型PBL案例。这些案例让学生自己学会查文献、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团队的合作来完成课题的设计,锻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材建设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编写了多本教材。1992年谭曾鲁和周柔丽教授主持编写了第一版的《医学细胞生物学》(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4年张页、肖军军主持编写了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丛书 《医学细胞生物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二次改版,由周柔丽教授主持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该版教材汇集了北医及其他院校的专家教授们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教学经验,与时俱进,把北医教育观念、新的知识理念纳入教材中。同年肖军军副教授主持编写了《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配套的实验教材《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与医学遗传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这套教材涵盖了两门学科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方便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学生及工作者进行实践和应用;2016年《医学细胞生物学》经历了第三次改版,由杜晓娟教授主持编写(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其特点是兼顾了基础性与前沿性结合、基本概念与实验技术的结合,图文并茂,深受学生的喜爱,被多所院校指定为医学细胞生物学授课教材使用。2022年沈丽教授主编出版了《器官的第二次生命——器官再生》(“十四五”河南省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郑州大学出版社)。该书阐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再生医学领域中研究的最新进展,科学解读器官再生的密码。该书语言生动幽默、图文并茂,能够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深奥的内容浅显化,具有原创性,知识性和可读性。

细胞生物学系在老一辈细胞生物学家传承下以及海外引进杰出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正在蓬勃发展,培养出大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和博士生,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